
權威辟謠
為此,我們專門采訪了人工影響天氣國家級首席服務專家龔佃利,專家對這些說法進行了辟謠。一般來說人工影響天氣所使用的催化劑有:干冰(固體二氧化碳)、液氮、碘化銀(AgI)。干冰、液氮汽化后成為二氧化碳和氮氣,它們都是空氣的組成部分,對環境無污染。
目前國際上主要采用含碘化銀(AgI)的炮彈、火箭彈、機載焰彈和焰條進行人工增雨作業,作業效率比較高。當碘化銀火箭彈發射到云中燃燒時,瞬時氣化為分子態,成核率很高,大約1克AgI成核率在-10度條件下可達到10的13-14次方,因此很少的用量就可達到增雨雪的催化效果。當前人工影響天氣使用的每發炮彈含1克AgI(碘化銀)、每枚火箭彈含10.8克、每枚飛機焰彈含3克),用量是非常小的。播入云中的AgI微粒將作為冰雪凝結核,吸附大量云水,形成雨滴后沉降至地面。
美國、前蘇聯等國家的監測研究表明,銀離子含量遠低于衛生標準。北京市在密云水庫上游匯水區長年實施增雨作業,并在水庫與白河入口處 2 個采樣點對水質進行定期連續監測,結果表明該區域銀離子含量遠低于我國飲用水安全標準。所以,正確使用人影催化劑不會造成環境污染。
總之,人工增雨雪作業使用的碘化銀催化劑用量很少、分布范圍很大。碘化銀不溶于水,見光易分解,不會長時間漂浮在空中。國內外的檢測表明,即使在長期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的區域,水中的銀離子仍遠低于生活飲用水國家衛生標準(銀離子濃度不超過50微克/升)。因此,人工增雨雪作業不會對環境和人體造成傷害的,請市民朋友不要輕信謠傳。